玉雕的种类(一)(南阳玉雕种类)

 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了玉石。玉石的莹润、坚韧、细腻、通透的质地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优越性。于是最先用于工具和装饰的玉器很快就被奉为神器和礼器,后又转用作实用器具、佩饰和陈设等。中国的玉器发展了近八千年,历经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繁衍出许多品种,玉器的造型、式样和纹饰随着时代的潮流和需要而不断变化。时至今日,有的玉器品种业已消失,有的已衍变出新的器种难辨其本来面目,但无论玉器造型如何变化,玉雕持续艺始终是向前发展的,历代的能工巧匠凭着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缔造了一个美玉玲珑的世界,每个品种都散发着各自独有的魅力,演示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足迹。 礼器玉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神鬼的灵性。被用来作为部族的图腾物、部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神鬼的礼仪制活动的供奉和仪仗品,代表鬼神和权力、等级和图腾的标志物的玉器均归为礼制玉器之列。主要品种有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作为主要的礼玉,璧、琮、圭、璋、琥、璜其颜色、形制、用途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一一介绍。

◆璧

璧是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不是正圆形而呈扁圆形的。与璧同一类型的还有“瑗”与环,三者形状相同,区别仅在中间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环”。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据推测璧的造型来自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实际上玉璧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璧不仅是礼玉最重要的品种之一,还可以作为权力等级的标志,既然可以佩戴,也可以随葬,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信物。它存在的时间很长,从石器时代到清朝,都有玉璧的出现。“和氏璧”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可见玉璧对现在仍有影响。
按类型划分,璧可为拱璧、系璧两类。
玉璧的形制和纹饰具有时代和地区特色,因此要鉴别古璧就必须了解其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之一。玉璧的整个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创始期、相对衰落时期、鼎盛期和仿古期。这四个时期的玉璧,不仅在造型、纹饰上有所差异,而且用途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以良渚文化为例,有玉璧出土的墓葬和遗址很多,综合这些玉璧的特点是:1、质料多为半石半玉,青灰色居多,有的玉璧受浸后呈灰白色雾状薄膜,绝没有红色、黑色浸痕;2、制作工艺不规整,璧体表面往往薄厚不均,素面不求平整,有的留有锯痕,绝大多数光素无纹,一般璧的厚度约在1厘米以,直径从20—30厘米之间;3、造型特征一般是璧的内缘厚些,边缘略薄些,边棱呈钝刃状,璧中间的孔一般也不在正中间,钻孔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打孔,孔打成后呈一面大一面小的形状,另一种是双打孔,也可以称是“对穿孔”,用这种方法打出的孔往往留有不整齐的台痕。
商、周时期商的奴隶制较为发达的国家,人玉器发展史来看,它是生产玉器最多的几个朝代之一。但玉璧出土的数量不多,如商初至中期未出土过玉璧。商代晚期在安阳市侯家庄出土过玉璧数件,发现时多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腹部。商、周时期一璧常见玉质有两种:一种是青白色玉质,玉质较细,表面平滑光润,有褐色斑;另一种是红褐色玉质,表面玉质呈粗皮状,内闪矾星。玉璧形制有薄、厚两种。一般璧面较为平整,内外缘厚度基本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璧孔一般采用双面对穿孔,比较规整。商代玉璧多为光素无纹。此时期玉璧出土的数量不多不是很多,故我们称此时为玉璧发展史上的相对衰落期。
春秋时期的玉璧从出土和传世情况来看,略多于商代和周代,有的一处就出土有几十件.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玉璧的制作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进入玉璧生产的鼎盛时期。战国时期玉璧的特点是:1对选料非常重视,多采用新疆和田等地产的优质玉料;2、玉璧出现新的品种,即在玉璧上“出廓”,俗称为“出廓玉璧”,皮种玉璧形式多样,制作极精致,为此时期玉璧的佼佼者,如战国谷纹镂雕出廓双龙玉璧。3、玉璧在制作方面比较讲究,注重器表面上的抛光度,孔径未见有两面大小不等的现象,璧身薄厚均匀,多在内、外边缘起边线,形成窄而笔挺的高墙;4、玉璧在纹饰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西周时期所见的用线纹刻琢的鸟纹、龙纹等基本不见了,而前期所未见的谷纹、去纹、卧蚕纹和蒲纹等大量出现,也有饰龙纹和兽面纹、螭虎纹的。5、战国时还有断面作八角形、菱形的素面环和断面椭圆形雕绞丝纹的环,这些均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形式。综观战国时期玉璧诸情况,其造型上基本有二种:一是继承前代的传统玉璧;另一种是出廓玉璧(即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是此时新出现的品种。饰纹较前期有很大的变化,所用纹饰极为丰富。说明战国时期的琢玉艺术已跨入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新领域。
汉代玉璧除了继承战国的基本风貌外,亦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汉代玉璧的特征是:1、璧身尺寸较大,略厚,剖面直平,边沿比战国时略宽;2、此时期的谷纹、蒲纹远比战国时期的纹饰大,排列组合比较稀疏,谷纹、蒲纹等底子上仍留有打格磨制工序的痕迹;3、透雕玉璧和出廓玉璧的制作此时更为盛行,和战国时期透雕玉璧所不同的是汉代透雕玉璧加阴刻线勾勒轮廓,所雕阴刻细线又细又浅,通称为“游丝毛雕”;4、从东汉开始出廓双螭或双龙玉璧的中央啬铭文若干个,如现存的一件“宜子孙”玉璧;5、东汉时期所雕玉璧、玉环无论是龙纹或是暾虎纹,一般头咬尾的比较多,而且龙、螭纹的身上雕刻有排列整齐的短小细线,两汉玉璧中,无论出廓玉璧部分或是璧的肉部皆镂雕纹饰,其形式与纹样几乎全是其他玉璧形式或多或少的组合而无新意。战国至两汉玉璧之所以称为鼎盛期,一是先料极精;二是制作工艺讲究,一脱过去玉璧厚、重、素和夏商周以后的小型化之风,而向高精尖突变,器薄体轻,玲珑剔透;三是花纹形式大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四是使用范围大增,凡古今文献所载之用,在些时期都可以见到;五是数量大大增多,为各代玉璧数量之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璧,为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低潮,此时期出土玉璧及传世玉璧所见均不多,魏晋时期玉璧主要是继承东汉遗风,传世器中有一些一面是谷纹、一面是云螭纹的璧,所雕螭纹和东汉相近似,但从整体风格上看更加趋向柔美。其暾纹特征为:1、眼形是倒挂眉和倒挂眼形,呈一付愁眉不展的苦像;2、躯体挺胸凸肚,臀部上耸,整个姿态非常雄健;8、躯体上常出现很细小的“圆点纹 ”,此纹饰仅限于精品器物上出现;4、一般螭纹多作穿云状。
唐代玉璧一般出土品较少,仅从所能见到的传世品中总结化的特征是:1、玉璧一般两面均饰有纹饰,有的一面为谷纹或蒲纹,另一面为兽面纹或蟠暾纹;2、谷纹的谷钉细小、柔和,轮廓模糊几乎与地子平齐,但制作磨光比较精致,此时期还出现了椭圆形玉璧;3、有的玉璧上饰花卉纹,花卉纹中的花叶上刻有排列整齐的短小阴刻线,此种为典型的唐代玉璧风格;4、唐代玉璧上还非常喜用花草纹交错组成的图案,所雕刻的线条非常柔和、美丽;5、唐代玉璧上非常善用螭虎纹、龙纹作为装饰内容。
宋代玉璧一般多仿汉代的形制,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铊子制作原,因此有铊制的痕迹出现,宋代玉雕非常注重动物类的骨骼感。宋低玉璧总的看比较圆浑,边棱不见锋角。
明代玉璧从流传下来的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主要有两种形式:1、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期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的一种;2、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时期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它装饰。明代玉璧上的谷纹有两种琢法,一种是用管钻打钉,旋磨得很深,去地后谷钉凸起较好,没有规则,似圆似方。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以八封装饰为题材的中小型玉璧。
清代玉璧作为陪葬用是很少的,主要是用于祭天和玩赏之用,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礼器和玩赏品以外地人,在民间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制造古玉璧的目地是为了营利,所以仿造者多依据古文献或是后人的一些记述加以制作,其结果是仿制出的玉璧不伦不类,似是而非。清代玉璧小型器比较多,璧身较厚,孔较小,玉质多为白玉和粉皮青白玉,出现了中间带活环套的双联璧。玉米面璧上常用的纹饰除螭虎纹外,新出现了阔带组成的几何纹图案。清代乾隆时期大量改制旧玉,或将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纹饰,使之器型、图案纹饰都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多以岫玉为原料,作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艺水平大大下降。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