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的牙雕(隋唐宋元时期人物)

 唐代继隋统一中国后,
经过“贞观之治“,
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
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
当时政治强大,
经济繁荣,
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
也非常频繁活跃。
据史书记载,
唐朝与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地区,
如印度、泰国、缅甸、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
在艺术和宗教文化上往来很多,
当地盛产的象牙、犀角和珠宝,
时有进口,
数量、质量也比较可观。
这样,
唐代牙雕业的发展便有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
中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当时牙雕艺术的繁荣和表现题材的开拓。

  唐代牙雕艺术繁荣,
但当时能享受它的,
非上层统治价层莫属。
这些艺术品往往也是特权的一种象征。
引《旧唐书•舆服志》有“文武之官皆执笏.五品以上用象牙为之,
六品以下用竹木"的记载.笏,
古代官员朝见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
又叫“手板”,
是用以指画或记事的。
执笏朝见,
始于周朝。
到了唐时,
五品以下的官员都能持象牙笏,
当时象牙用量之多,
由此可见一斑。

  据《大唐六典•尚署令》记载,
唐代朝廷还常在每年二月二日中和节,
以镂刻十分精美的牙尺或木画紫檀尺赐王公大臣。
这咱牙尺从形式上看,
像是古代量长度的器具,
实际上是皇帝用以恩宠近臣,
示信示戒的。
汉唐时,
朝廷诏书写在一尺长的木板上,
称“诏板”,
又称“尺一”。
唐代朝廷用象牙、紫檀这样珍贵的进口材料,
由艺匠们雕镂而成,
作为礼物,
而且选择中和节那天赐予近臣,
也自然会感受到是皇上对自己的器重。
当年白居易有诗《谢中和节赐尺状》,
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现象。

  唐代牙尺,
后人多称之“拨镂牙尺”。
所谓“拨镂”,
指施以雕镂之外,
多先行染色之法,
《正仓院考古记》载曰:其法“以象牙染成红、绿诸色,
表面镌以花纹。
所染诸色,
层层现出,
或更有于上再傅它色者”。
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所创的牙雕工艺。

  唐代拨镂牙尺,
现在上海博物馆珍藏了1支,
日本的奈良正仓院珍藏10支:“红牙拨镂尺”6支,
“绿牙拨镂尺”、白牙尺各2支,
均由当年日本遣唐使或唐朝使者从中国带去。

  象牙、犀角雕件不仅盛行于唐代上层官僚中,
同时也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和富贵人家。
《朝野佥载》中就有“大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以象牙、犀角为笔管,
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毛,
非是不书”的记载。
《图画见闻志》也有关于德宗年间“刺史王琦家有象牙笔管,
上刻《从军行》,
字画精绝,
似非人工,
必向光明处方可辨之”的介绍,
惜无遗物传于今。

  甘肃省安西的榆林石窟,
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尊唐代象牙菩萨像,
外形为骑象的普贤菩萨,
手捧宝塔,
袒胸赤足,
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踏俱全,
装饰美观。
这尊菩萨像,
用一块高80厘米,
宽8.7厘米的象牙雕刻而成,
又可一分为二,
变为两片,
内刻54个不同的佛传图,
表现的人物有279个,
车马12驾,
均栩栩如生,
形态各异,
令人叹为观止。
现今存世的唐代牙雕,
最精美、品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
要算日本东大寺正仓院收藏。
这批存世的象牙品,
可以补出土资料的阙,
也为研究唐代牙雕的发展和鉴别,
提供了极其珍贵、可靠的标本。

  纵观中国牙雕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从唐代开始它又复苏、兴旺起来,
唐代牙雕艺术特别是它的浅雕、精镂和细刻,
为明清时期的象牙细刻、象牙平面微刻,
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
中国再次呈现民族统一的局面。
因此,
在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的形势下,
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
创作题材适应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便成为宋元手工艺品的一大时代特征。

  宋代象牙雕刻已有相当规模,
皇室、官府设有专门从事象牙雕刻的作坊。
赵宋朝廷还专门设置规模宏大的皇家工艺品作坊—文思院。
在文思院所属“四十二坊”中,
“犀作”“牙作”更为显目,
更受垂青。
遗憾的是由于后来的战乱,
牙雕作品无一件传留下来,
所以,
对宋代牙雕艺术的了解就非常困难。
今天我们只是从文献中知道,
宋代牙雕有世俗化、装饰化的倾向;我们从同时代的大量玉雕作品中,
亦能领略这种风貌,
因为牙雕、玉雕从来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着。
宋元时期的牙雕材料,
多依赖于进口。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一次就从外国进口象牙7795斤。

  宋代牙雕有一个惊人的变化,
或者说它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
其标志就是“鬼工球”的发明。
“鬼工球”即透雕象牙套球,
因为它怎么被雕镂成这个样子,
让很多人匪夷所思,
说“鬼斧神工”也不为过。
“鬼工球”的外观为一个球体,
表面刻镂各式浮雕花纹,
球内则有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
且所套的每一层球里外都镂刻精美繁复的纹饰,
显得活泼流畅,
玲珑空透。
这种“鬼工球”,
早在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珍宝论》中,
就有披露:“尝有象牙圆球一个,
中直通一窍,
内车二重,
皆可转动,
谓之‘鬼工球’或云宋院作者。

  由此可知“鬼工球”乃宋代内院,
即“文思院”所作,
它的内外有三层。
据我们所知,
这咱牙雕绝活后来一直还在发展,
到清末竟发展到能雕内外50余层。

  到了元代,
统治者虽然轻视文人,
导致“十儒九丐”,
但对工艺却很重视。
立国不久即“籍人匠42万,
立局院七十余所”(《秋涧文集》),
以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需要。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出现官办、民办两种,
牙雕业就在这种态势下维持和发展着。

  目前民间流传的元代牙雕,
如牙雕带扣,
采用多向打孔的镂钻工艺,
因此,
器件上的图纹,
能于三维空间展示多层次的变化,
所现花草禽兽纹饰栩栩如生,
它与宋代“鬼工球”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代牙雕带扣的两个搭襻,
分别雕有《春水》《秋山》图案反映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春天放鹘捕鱼、秋天射虎杀鹿的狩猎生活场面。
它与玉雕中的“春水玉”、“秋山玉”的区别,
仅在于材质不同。
它们都是分上下两层镂雕,
创立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花下压花”的立体图案。
元代牙雕工艺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